学习强国:《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故事

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1-08-02 17:30 浏览量:32296

一幅画,能够牵动一个民族的情绪,寓意一个国家的统一,寄托一个政党的梦想,这在古今中外几乎绝无仅有。这幅神奇之画,就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

微信图片_20210802173122.jpg

《富春山居图》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背后到底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富春山居图》的由来

黄公望,生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原籍平江府(今江苏)常熟。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因父母双亡,从小过继于寓居虞山(今常熟)的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平阳县黄乐为子。黄乐94岁无子嗣,“黄公望子久矣”,遂将陆坚改姓为黄,名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本性聪慧,有神童之誉。青年时期,他胸怀大志,一心想飞黄腾达。但仕途坎坷,大官没做成,还受人牵连入狱。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26岁的黄公望被浙西廉访使徐琰辟为书吏,是年末随迁至杭州,与张闾结识。随后15年,黄公望一直久居杭州,为仕途奔波于权贵名士之间,有缘与赵孟頫相识,拜师于门下。“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就是他仰慕赵孟頫、甘当小学生的写照。

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恰逢张闾赴杭州任职,便提携旧识黄公望任书吏。一年后,黄公望随张闾进京在御史台下属的察院当掾吏。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张闾以中书省平章政事之衔返江浙行省,黄公望随往。后因张闾犯错,黄公望惨遭诬陷,蒙冤入狱。

命运关上了一扇门,却为他开启了另一扇门。正是仕途的坎坷,成就了他辉煌的艺术人生,还使他成为儒释道三家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出狱后的黄公望看破红尘,一心皈依全真教,甘于寂寞,潜心修炼。他与张三丰、莫月鼎、冷谦等道友交往甚密,做过住持,一度在江浙一带以卖卜为生。他寄情山水,云游四方,追求闲云野鹤之生活,领略山川旷野之情韵。一段时间,他终日痴迷于大自然的山川江河,常独自一人静坐于山中,心有所思,笔有所运,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黄公望一生结交禅师许多,最要好的是他的师弟郑樗(无用禅师)。惠宗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结庐隐居于富春山居(今浙江富阳庙山坞),无用禅师一同前往。富春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令黄公望流连忘返。他被富春山水所陶醉,出门必肩背画具,细心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每遇胜景,随时写生,足迹遍布富春江边两岸。

一日,无用禅师求师兄以富春山水为景画一长卷,黄公望欣然应允。于是,黄公望每遇闲暇之时,就在画室构思勾勒此画。黄公望虽归隐山中,却经常云游在外,往返于虞山、苏州、无锡、吴兴、松江一带,三四年过去了,到至正十年(1350年)黄公望题款时,此画尚未完工。至于《富春山居图》最终定稿的确切时间,黄公望自己没有写明,史料也没有具体记载,今人都把1350年作为成画时间。

黄公望在卷尾对此画的创作作了详实的说明:“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而。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画卷完成后不久,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公望逝世,享年86岁,葬于虞山西麓。

《富春山居图》以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烟波浩渺的秀丽景色,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江南山水“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意境,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富春山居图》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风格,为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中之兰亭”。

黄公望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他确立了元代的审美理想,彻底改变了南宋院体画风,实现了元画的变法,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第二个高峰的到来,被后人推崇为“元四家”之冠和“文人画”之领袖。他的审美和画风不仅影响了元代的画家,也深深影响了明清乃至近现代画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力而言,元代已降无人能出其右,黄公望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人物。

《富春山居图》的流传

黄公望完成《富春山居图》后,即赠予无用禅师。遵无用禅师之嘱,黄公望在题款中特注明“无用过滤,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结果一语成谶。在此后的600多年里,《富春山居图》成为绝世珍品,令历代王公贵族、社会名流嗜此画如己命。600多年来,《富春山居图》或流失民间,或深藏宫廷,既遭遇濒临毁灭之祸,又遇起死回生之福,最终天各一方、隔海相望,流传之途可谓颠沛流离,惊心动魄。

无用禅师得《富春山居图》已70多岁,死后画卷失落民间。明初为杰出书画家沈周收藏,沈周嫌画卷陈旧,拿去重新装裱,不料遭骗,被裱画师暗中变卖,买者为苏州官员樊舜举。樊舜举欣喜中请好友沈周补叙题记,生性老实的沈周见画既惊呆又无奈,只好以无缘此画乃天意自慰。嘉靖年间,安绍芳成为《富春山居图》新主人。隆庆四年(1570年),此画落入无锡收藏家谈志伊之手。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董其昌购得此画。董其昌晚年因家道衰落,将画卷典押于同门进士、吴兴吴之矩之父吴达可。董其昌至死无力赎回此画,画卷在吴门流传三代,至清顺治年间,吴之矩将此画传给其子吴洪裕(吴问卿)。

吴洪裕珍藏《富春山居图》长达40年,他视画如命,吃饭时看着画,睡觉时抱着画,还为此建了一个“富春轩”,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吴洪裕家产荡尽后,携此卷和智永《千字文》逃难。顺治七年(1650年),吴洪裕临终前仍爱根难割,欲将《富春山居图》焚烧殉葬,幸其侄子“火中取栗”,得以幸存,但已烧成两段。后人称卷首段为《剩山图》,剩余卷为《无用师卷》。

顺治九年(1652年),《无用师卷》由丹阳张范我转于泰兴季寓庸收藏,后经高士奇、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1745年,乾隆得《富春山居图》,得意中写下“偶得子久《富春山居图》,笔墨苍古,的系真迹”之语。次年,乾隆又得《富春山居图》一卷。两幅几乎一样的《山居图》令乾隆难辨真伪,思虑再三,乾隆御断“旧为真,新为假”。其实,前卷为明人摹本(后人称《子明卷》),后卷才是真迹。众臣明知《子明卷》为赝品,但无人敢言。直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富春山居图》编入《石渠宝笈》三编,才得以正名。《富春山居图》就这样在故宫深藏了近200年,至1933年故宫文物南迁,包括《富春山居图》在内的万余箱珍贵文物被运至南京。1949年国民党逃离大陆,《富春山居图》随同其它国宝一起被迁至台湾,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至今。

康熙八年(1669年),王廷宾得《剩山图》,后一直流落民间,杳无音信。直到1938年现于上海,被书画家吴湖帆慧眼识珠,以国宝级青铜重器换取。后在沙孟海的斡旋下,于1956年由浙江省博物馆购得,成为该馆“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的圆合

曾几何时,在海峡两岸深藏了几十年的《富春山居图》,再度受到了世人瞩目。

1993年,上海电视台与台湾“华视”联合举办中秋晚会。举办方采用现代科技把首身分离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广大观众为此振奋不已。为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欣赏这幅稀世名画,国务院台办示意台湾方面合璧展示《富春山居图》,但因台方未能接受而搁浅。

1999年7月中旬,浙江省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富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中华艺文交流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组织海峡两岸书画家汇聚富阳,举行《富春山居图》圆合活动。来自两岸的39位画家共同临摹《富春山居图》5幅,其中1幅由台方画家带回台湾作纪念。时任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欣然为雅集题写了“富春山居图圆合”七个大字。组委会与富阳市邮政局为此联合发行了“海峡两岸书画家《富春山居图》圆合暨富春江雅集活动纪念封”。圆合活动得到了海峡两岸的广泛关注。

微信图片_20210802173206.jpg富春江雅集活动手册

微信图片_20210802173210.jpg《富春山居图》圆合暨富春江雅集活动纪念封

2005年,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和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相约来到浙江省博物馆,酝酿《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事宜。随后,刘长乐携浙江省博物馆的信件赴台湾,得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正面回应。

2009年10月,两岸故宫博物院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北京故宫博物院选送37件国宝首次赴台展出。在此背景下,台湾方面来函表示,台湾故宫博物院准备举办“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希望能借《剩山图》合璧展出。浙江省文化厅当即回复,同意《剩山图》借展,同时希望《无用师卷》尽早能赴大陆展出。

2010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何水法、郑欣淼、冯远、韩美林、冯骥才、梅葆玖、巩汉林等文化界委员联名呼吁:希望《富春山居图》在2010年此画完成660周年之际,能够在故里富阳合璧展出。

微信图片_20210802173214.jpg

巧的是,在几天后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谈到两岸统一大业时,动情地说:“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现在一半放在杭州(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饱含深情的一席话,得到了台湾方面的积极回音。台湾方面明确表态,在台北即将举办的黄公望特展上,希望能与浙江省博物馆合作展出《富春山居图》。

2010年3月20日,为纪念《富春山居图》成画660周年,国家邮政局特发行特种邮票一套六枚,并在黄公望出生地常熟和《富春山居图》原创地富阳举行首发式,把画卷合璧的美好愿望寄托于方寸世界。

2010年6月,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访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吕祖善再次表达了让两岸同胞尽早看到《富春山居图》全貌的心愿。

2011年6月1日,随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厅幕帘的徐徐展开,一幅有着661年历史、一分为二361年、分藏两岸61年的元代名画,在两岸同胞的共同期待下,终于“破镜重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率浙江代表团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庄严时刻。在台期间,赵洪祝受中央委托,开展了“富春合璧、两岸同缘”浙台文化交流之旅系列活动,参加了“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行程贯穿台湾全岛,两岸同胞为之欢欣鼓舞。为配合这次特展,富阳市邮政局特发纪念封一套,以资纪念。今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350多位嘉宾共襄盛会。

《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是历史的机缘和时代的趋势,是两岸同胞在历史、文化、民族层面上的一次“心灵相约”,它彰显了两岸文化血脉贯通的历史渊源,奏响了祈盼祖国早日统一的铿锵乐章。

微信图片_20210802173218.jpg

我因工作机缘,曾于2003年春在浙江省博物馆观赏过《剩山图》真迹。我希翼在不久的将来,能在祖国大陆一睹《无用师卷》的风采。《富春山居图》合璧,其意义早已超出艺术的范畴,它凝聚了民族的情感,承载了民族的梦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期盼祖国统一的精神寄托。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衷心期待,《富春山居图》永久圆合,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